罗大佑为何还能颠覆工体(转)    


【将进酒】 于 2001-6-12 18:30:16 加贴在 闪亮的日子

                                           罗大佑为何还能颠覆工体

                                                   京东山人

                  2001年5月27日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像一口沸腾的大锅,6万多名观众的热情如
                沸水一样滚烫,在舞台上的罗大佑则是这个沸腾之锅的中心漩涡。

                  今年47岁、其貌不扬的老男人罗大佑,用他那并不出众的演唱成功地颠覆了
                工人体育场。罗大佑之所以能对传统欣赏规则进行颠覆,靠的是思想,因为他是
                思想型歌手。

                  从八十年代的风靡到二十一世纪的火爆,罗大佑是华语歌坛标杆式的人物,
                难有人超越。罗大佑是“思想型歌手”,他像一柄具有特质的黑色长剑,虽然看
                起来并不是寒光闪闪,锋利无比,但却经得起光阴的打磨,时间越久,思想的黑
                色光芒越发耀眼。更重要的,罗大佑用他的长剑挑开了罩在三十岁左右中国人心
                上的黑布。在充满反思、批判、人性的歌声里,中国青年也从反思与批判中尝到
                了乐趣,那是思想的快乐。

                  在十七八年前,当文革的话语体系崩溃之后,人们的思想像鸽子一样可以自
                由放飞了,但由于被禁锢牢笼的时间太久,飞翔能力已经退化,是罗大佑的歌让
                处于彷徊之中的少年和青年们展开了思想的翅膀,重新飞翔在思想的蓝天。

                  八十年代,文革的话语体系虽然崩溃了,但重新构建的主流话语体系,依然
                有假大空的影子,依然如文革时一样,霸道地统治着有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对于
                此,很多中国青年只能逃遁。尤其当主流话语体系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苍白无力时
                ,罗大佑的歌为中国青年们的集体逃遁提供了路径。反思、批判、关爱社会是中
                国六十年代人的特点,当这些略带苦涩的人生况味,被罗大佑用音乐表达出来时
                ,他的歌声与歌迷的心情产生了一种互动和共震,歌迷们从苦涩和愤怒中获得了
                一种审美的体验。

                  倾听罗大佑的歌,对于中国内地青年来说,是一种类似于初恋情结的重温。
                那是与自由思想自由精神的初恋,虽然有些苦涩但却是甜密的。

                  近二十年来罗大佑写了 150多首歌曲,很多曲目令人耳熟能详。但要找一套
                完整的罗大佑的唱片或盒带,却只能是只鳞片爪。因为我们的音乐发行主管部门
                一直对罗氏音乐实施控制策略。

                  我们是一个盛行思想霸权的国度,强调的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非礼勿听
                ,非礼勿视”是对传统思想的高度维护。罗大佑的歌虽然旋律优美,但却因富有
                反思和批叛倾向,对传统思想有一种颠覆的威胁,所以就受到了与传统港台音乐
                不同的待遇。

                  罗大佑是挑战思想霸权的音乐剑客,是思想霸权的消溶剂。所以思想霸权行
                使者们当然要对它进行控制。但遗憾的是,这种控制越严,罗大佑的魅力越持久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控制成就了罗大佑的永久魅力,更奠定了他华语歌坛思想
                型歌手巨擎的地位。

                  这是一个盛行实施霸权和反霸权的时代,尤其在思想领域实施霸权控制更有
                些痴人梦呓的味道。多元化已经在思想领域蔚然成气候,中国人在思想上可以选
                择多元,这是罗大佑带给中国青年的礼物。

                  当工体里数万人对陶哲和苏慧伦发出嘘声时,这场演唱会已不单纯是一次流
                行乐坛的聚会,倒更像一次怀念初恋的聚餐。


请访问我们的网站GiveMe!NEt,参与论坛讨论